關于前蘇聯(lián)相機

補充說明:有沒有知道哪種型號的好?都是老相機。最好能給些參數(shù)啥的 1.ZORKI-3 2.KIEV-3 3.ZENIT-C 4.FED-1 5.ZENIT-3 6.KIEV-2
更新時間:2015-12-09本文內(nèi)容轉(zhuǎn)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
沒想到現(xiàn)在還有人和我一樣喜歡這些老毛子的金屬嘎達啊,哈哈

樓主列出的這6部相機中,澤尼特的兩部是M39口的單反相機,其他則都是旁軸,至于誰好 誰不好,那要看從什么標準來說了。
要說使用價值,個人感覺澤尼特3好用一些,裝片不那么費勁,使用上也基本與現(xiàn)代相機相同。要是追求旁軸的味道的話,佐爾基3裝配精密一點,基輔3的鏡頭更有德味,看個人喜好了。
要說收藏價值,都還有一定收藏價值,俄機這兩年藏的人不少,具體這6部誰貴要看具體品相了。
以下是我收集的這6部相機(其實是5部,KIEV2和KIEV3基本一個東西)的一些資料,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ZORKI 3(1951-1954)

ZORKI 3是ZORKI旁軸相機一個真正的轉(zhuǎn)擂點,機身是LEICA 3型的COPY版,機身體機比之前的ZORKI型號要大一點,但卻有許多之前ZORKI相機所沒有的特色,可調(diào)整眼睛視度的疊影對焦機構(gòu),使調(diào)焦更準確.及全開式后蓋,更方便底片裝卸,更增加了慢速快門機構(gòu),多出1,1/2,1/5.1/10秒的快門速度,在之前的ZORKI相機,僅有1/25秒的最慢速度,在陰暗環(huán)境幾乎無法拍攝.這點極像LEICA 3C型.

在鏡頭方面,導入仿ZEISS SONNAR的JUPITER 8 50mmF2鏡頭,比之前的50mmF3.5要明亮很多,而且整機機械精度較高,各可動環(huán)節(jié)動作順暢,就像它的始祖LEICA 3型一樣.

原先ZORKI 3的慢速快門是雙軸式的,原先前蘇聯(lián)所設計的雙軸式機械結(jié)構(gòu)并不是很好,但在1954年一個新的單軸設計方案成功,使ZORKI 3的可靠度更加提高.

生產(chǎn)量:

ZORKI 3+3M
88000(1951-1954)

ZORKI 3C
4600091955-1956)

相機原型 1932年LEICA 3型,片幅36X24mm

鏡頭 JUPITER 8 50mmF2,仿Zeiss Sonnar

機身卡口 Leica 39mm卡口

快門 黑色布質(zhì)簾幕焦平面快門

快門速度 B,1-1/500秒

對焦 手動疊影對焦

測光 無

體積 6.7X13.3X6.6 CM

重量 519g 生產(chǎn)廠 KMZ

KIEV 3
1952-1955 完全仿制CONTAX 3型,有測光
具體數(shù)據(jù)參見CONTAX 3型

ZENIT C

ZENIT 1是KMZ廠第一臺單反相機,1953-1956年間共生產(chǎn)了約40000臺,機身采M39鏡頭接口,標準鏡是用INDUSTAR 22,與平視取景相機所用INDUSTAR 22是相同的結(jié)構(gòu),在當時,只是把成像距加長,直接換用.整機也差不多從ZORKI相機變化而來,只是把RF疊影對焦機構(gòu)換成反射鏡+正像菱鏡,其它部位與ZORKI RF幾乎都相同.因市以RF機身修改而成,又使用M39鏡頭,所以機身小巧,與現(xiàn)代135 SLR因反光鏡尺寸較大,在體積上要小很多.

ZENIT 1并無卷片扳手,與ZORKI 1一樣,使用卷片轉(zhuǎn)輪,底片計數(shù)器在轉(zhuǎn)輪下部,與轉(zhuǎn)輪合為一體.計數(shù)器歸零須要手動歸零.

底片回卷釋放開關設置在快門按紐前面,須要回卷底片時須往左邊撥,否則卷片輪不會釋放,無法回卷底片.

快門按鈕的外圈是快門按紐鎖,按紐可用快門線.快門段數(shù)計有:B,1/25,1/50,1/100,1/250,1/500秒,段數(shù)顯得少了一點.

機身并無閃光燈插孔,所以機身上也無閃登插座,整機上因功能較少, 顯的很仆實.

前蘇聯(lián)鏡頭場為ZENIT單反相機設計了幾支M39鏡頭,計有37mmF2.8,50mmf3.5,58mmf2,85mmF2,85mmf1.5,

135mmf3.5,180mmF2.8,300mmF4.5都是鋁制白鏡身.
ZENIT C 與ZENIT是同一個機身,但多出了閃燈插孔.

生產(chǎn)年代為1955-1961年.
型式 135 SLR
片幅 36X24mm
標準鏡 INDUSTAR 22 50mmF3.5-16
快門 橫移簾幕快門B,1/25-1/500秒
對焦 單鏡反射式毛玻璃對焦
測光 無
體積 8.8X14.5X7.5 CM
重量 500g

FED 1
這相機是開使于1932年6月,是德國1932年4月LEICA 2正積極投入時,以LEICA 2型為藍本所仿制的,1932年地一批30臺原型組裝完成,接著在1933年以相同的模具大量生產(chǎn),這時是貧窮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時期,史達林嘗試著以5年的經(jīng)濟計劃使前蘇聯(lián)快速工業(yè)化.在1932年11月,第一臺仿徠卡2型機成功并完成研發(fā)工作,這相機使用超過300個零件,光學件及原型機是由位于列寧格勒的VOOMP實驗工廠所作,在1934年5月停止生產(chǎn),大約有500臺相機被做出.生產(chǎn)被轉(zhuǎn)移到為于莫斯科的Geodezia工廠,大約有100個樣機生產(chǎn)出,于1934年12月,約有1800臺相機產(chǎn)出,在1934年到1955年間共有700000臺FED 1型被制造出來.

這是前蘇聯(lián)最具有歷使意義的相機,雖是仿LEICA 2型,但某些部件是不相同的,以使售價更低.實際拍照有人說相值還要高于LEICA 2型,這相機是用以配合前蘇聯(lián)群眾市場,而非瞄準例如使用LEICA的西方人士.所以品質(zhì)并不能提高,僅止于前蘇聯(lián)內(nèi)部人民能自給自足及一般拍攝的要求,沒競爭下的產(chǎn)品.

原由 1932年LEICA 2型完全COPY
機身型式 約6-7種不同的型式,只是機身圖型不同.
鏡頭
FED制, 仿制LEICA MLMAR 50F3.5,

使用LEICA 39mm螺口.最近對焦距離1.5m
快門型式 橫移式黑色焦平面快門
快門速度 B,1/25,1/50,1/100,1/200,1/500秒
對焦 手動疊影對焦,有額外的取景窗.
底片
標準135卷裝暗盒,片幅36mmX24mm,

可拆式底板,由底部裝卸.
測光 無
體積 6.7X13.2X6.5 CM
重量 630g
總生產(chǎn)數(shù)量 700000臺(1934-1955)

ZENIT 3
ZENIT 3是在ZENIT 1后新設計的相機,同樣使用M39鏡頭,但加上機械自拍器,生產(chǎn)于1960-1962年.

與ZENIT 1不同的還有電子閃燈插孔,閃登同步時間是1/30秒.

ZENIT 單反相機從ZENIT 3開使有了底片扳手,方便底片上卷及上快門,但底片計數(shù)器在 ZENIT 3上仍在底片扳手下方,仍須手動歸零.底片回轉(zhuǎn)釋放鈕改在快門選擇盤右邊,按下后可回卷底片.

標準鏡頭改為INDUSTAR 50m為鍍膜鏡頭,仍為M39卡口.機身包覆不是皮革,改為黑色橡膠.
型式 135 SLR
片幅 36X24mm
標準鏡 INDUSTAR 50 50mmF3.5-16
快門 橫移簾幕快門B,1/30-1/500秒
對焦 單鏡反射式毛玻璃對焦
測光 無
體積 13.5X9.2X9.7 CM
重量 620g

KIEV2
KIEV 2與KIEV 3基本相同 只是生產(chǎn)年代不同 而型號不同
有用 7 無用 0 我要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