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紀風景畫靜物畫的相關文字資料.

補充說明:16-17世紀風景畫,靜物畫的相關文字資料.
更新時間:2015-12-31本文內容轉載自互聯(lián)網
、肖像畫家哈爾斯 在為當時的荷蘭人留下他們生動的形象方面,荷蘭繪畫三大師中最年長的哈爾斯(Frans Hals,約1581/1585--1666)取得了重大成就。他在哈萊姆城度過了一生,專門從事深受荷蘭人歡迎的肖像畫創(chuàng)作。 《微笑的酒徒》 (1628--1630) 哈爾斯喜歡生動活潑的效果,力求在動態(tài)中自然地展示人物的特征,捕捉他們瞬間的神態(tài),為此他運用了在當時極其大膽奔放的筆法,即迅速有力擺上畫面的筆觸塑造出一個個如生的形象?!都焚惻伞?約1628)是他的畫法和風格的鮮明例證。與文藝復興盛行的莊重的肖像畫不同,他選取富于表現(xiàn)力的剎那間嬉笑神情來描繪,速寫式的輕快筆觸,活靈活現(xiàn)地點染出一位性格爽朗、歡快俏皮的吉卜賽女人形象,觀眾仿佛能聽到她的笑聲。他自由的畫法,可以與二多年后的印象主義者相比美。 群像畫在荷蘭特別流行,哈爾斯在確立這種肖像畫樣式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民團是荷蘭的一種武裝力量,各個城市的民團往往請畫家描繪成員集體的形象。哈爾斯為哈萊姆城民團畫過三幅群像畫,《圣喬治民團的宴會》(1616)是其中的第一幅。在這件歌頌性作品中,人物組合得較為自然,隨意而又不乏莊重,體現(xiàn)出他們集體的風貌。哈爾斯運用深重的黑色和明亮的白色來增加畫面的力度,使作品顯得相當明快。 2、倫勃朗 與專精肖像畫的哈爾斯不同,也與眾多局限在其一狹窄范圍內的荷蘭畫家不同,倫勃朗(Van Rijn RembrandtHarmense,1609--69)在各類繪畫體裁上都有驚人的貢獻,從創(chuàng)作的廣度和深度來看,他是當之無愧的最偉大的荷蘭畫家。 倫勃朗在故鄉(xiāng)萊頓城度過最初的藝術生涯,通過老師拉斯特曼,他認識了意大利美術,而卡拉瓦喬的明暗對照法,則大大有助于他找到自己獨特的造型語言。 《浪子回頭》 1669 《耶穌治愈病人》 1648-1650 17世紀30年代,他移居荷蘭最重要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后,繪制了群像畫《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1632)。畫面上,一群人正聽著這位本名皮特松的著名解剖學家講課,明亮的光線落在杜普教授的面孔和雙手上,也落在每個人物的面孔和那具尸體上,而次要的一切則被投人在一片昏暗中。這種表現(xiàn)手法有力突出了塑造得十分真實生動的人物形象,它源于卡拉瓦喬,但更自然,更具表現(xiàn)力。 這幅畫使倫勃朗一舉成名,定件源源而來。1634年他娶了富家女莎士基姬。這一時期,倫勃朗享受著一位深受歡迎的畫家所能獲得的快樂和舒適。 《夜巡》(1642) 十年后,不斷探索的倫勃朗,創(chuàng)作了另一幅群像畫《夜巡》(1642),把富于戲劇性的歷史畫因素引人其中,對荷蘭群像畫的程式進行了大膽改造。與看得清每個人物面孔的《圣喬治民團的宴會》和《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不同,這幅畫絲毫沒有"照相"的意味,其中所有人物部從屬于集體的一次活動并受藝術效果的支配。倫勃朗特有的運用光線的手法,在這兒得到更充分的發(fā)揮,成為渲染氣氛、創(chuàng)造空間、強調重點、刻畫人物、塑造形體的有力手段。 傳說這幅畫的新穎之處帶給他不幸,雖不無夸張,但此后倫勃朗不再時髦,卻是事實。從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成果看,似乎證實著我國古代流行的一種觀念--詩窮而后工。擺脫掉成功帶來的束縛,倫勃朗轉向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專注于營造自己的藝術天地。 在孤獨中,倫勃朗以自己和親友為模特兒,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肖像畫。倫勃朗克服掉早期有時難免的浮華氣息,不再考慮外在效果,一心一意捕捉人物的精神氣質,挖掘他們內在的美。正是這種追求更深刻更永恒事物的作法,使倫勃朗肖像畫具有了不朽生命力。把薩金特筆法瀟灑的名媛貴婦肖像擺在他的《自畫像》(約1665)旁邊比較一下,就更能讓人們體味到這一點。17世紀的肖像畫大家,各有其動人風采,但在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方面,卻都不如倫勃朗。 ←《自畫像》(1660) 注重表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的特色,也能夠在倫勃朗大量的宗教畫上看到。我們知道,在新教徒心目中,《圣經》是真正的精神之源,作為新教徒的倫勃朗是個宗教感情深厚的畫家,他反復研讀過這本圣書,他的真誠體驗和仁愛胸懷,使他筆下的宗教世界顯得格外摯樸、深沉、耐人尋味。在意大利的眾多宗教畫中,是找不到《基督在以馬件斯》(1648)、《浪子歸家》(約1669)這樣的作品的。 體現(xiàn)在他油畫作品中的關懷普通人的愛心,也流露在銅版畫《基督救治病人》(約1648--1650)上。倫勃朗是丟勒之后又一位版畫大師,但同丟勒相比,他的銅版畫顯得更簡括、更靈活。在某種程度上,它們與他那些極富表現(xiàn)力的素描有共同之處。這兩者也是他藝術遺產中極為珍貴的一部分。 3、風俗畫家和維米爾 在意大利那樣的國家里,風俗畫可以說是不存在的;但在荷蘭,這種描繪日常生活場面的繪畫非常受人喜愛,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風俗畫家,其中以德爾夫特城的風俗畫家成就最為突出。盡管風俗畫再現(xiàn)了不同的生活場景,但它最偏愛的題材還是寧靜的家庭生活。 霍赫(Pieter de Hooch或Hoogh,1629--1684)生于鹿特丹,可他最著名的作品卻是在德爾夫特創(chuàng)作的?!锻ピ骸?1658)這幅畫,以精確細膩的刻畫展示了荷蘭婦女的家庭生活。在整潔的庭院一角,一位母親拉著孩子走下臺階,與此相反,過道中站立著另一位背向觀眾的婦女,這一明一暗、一動一靜的處理,在生動傳達令荷蘭人迷戀的和平舒適的生活理想方面發(fā)揮了不小作用。 ←《衣櫥》(1663) 特爾鮑赫(Gerard Terborch,1617--81)也是再現(xiàn)安逸室內生活的能手。特爾鮑赫的最佳作品,主要是在他定居代芬特爾后繪制的。他特別擅長描繪絲綢等織物,表現(xiàn)它們特殊的光澤和質感。他以精細的筆法,津津有味地描繪室內農飾華麗的婦女和陪伴著她們的男子,為后人留下富裕荷蘭人生活一個側面的寫照。 另一些風俗畫家,如在法蘭德斯安特衛(wèi)普工作的布魯威爾(Adrian Brouwer,l605/1606--1638),以及哈萊姆的奧斯塔德(Adrian van Ostade,1610--1685),則把精力放在描繪那些洋溢著豪放、粗俗的歡樂氣息的底層人生活圖景上,他們的創(chuàng)作道路,繼承了布呂蓋爾在16世紀確立的傳統(tǒng)。 倫勃朗的同鄉(xiāng)、奧斯塔德的弟子揚?斯丁(Jam Steen,1626--1679)是位創(chuàng)造力極為旺盛的畫家。為了維持生計,他經營了一個小酒店,這給他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揚?斯丁精于敘事,這個特點不難在他大量表現(xiàn)熱鬧歡快的民俗場面的繪畫中發(fā)現(xiàn)。 面對這批荷蘭"小名家"的作品,盡管我們會欽佩他們生動再現(xiàn)生活場景、如實描繪物質世界的才能和功力,但總不免有種遺憾的感覺:他們的熱情是淺薄的、他們的世界是平庸的。當我們轉向維米爾(Jan Velmeer,1632--1675)描繪同樣場面的風俗畫時,就會清楚意識到,對一件藝術作品來說,題材并不怎么重要,關鍵在于如何表現(xiàn),在于從中顯示出的格調和境界。 維米爾生活和工作在德爾夫特,在荷蘭繪畫三大師中,他是僅次于倫勃朗的人物。維米爾留傳下來的作品只有40幅左右,其中多數都是繪畫精品。 維米爾描繪的室內生活場景極其單純,一兩個人物(往往是年輕婦女)靜靜呆在整潔的室內,光線從側面的窗子透射進來,將人物籠罩在均勻彌漫的透明空氣氛圍中。平凡的現(xiàn)實,仿佛得到凈化和升華,一切都顯得不同凡響,靜態(tài)的構圖、簡括的造型、明晰的空間、優(yōu)美的色調、勻凈的光線,組成一個和諧靜謠的世界,從中散發(fā)出一種超然的、古希臘藝術般的清新氣息。 《畫室》 (約1665--1670) 與大多數風俗畫家不同,維米爾并不著力描繪情節(jié)和講述故事,他更關注形式,借助它來創(chuàng)造一種詩的境界。他的畫筆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畫面一經點染,就煥發(fā)出獨特的動人光彩,普通的生活變成了形與色的美妙組合。同倫勃朗一樣,維米爾也是用光的大師,但他并不追求戲劇的效果,而是要用光創(chuàng)造出一個結構明確,條理清晰的天地。他把一些鮮艷嬌嫩的亮色編織在這個天地中,從而給它添加了兒分妖媚的風致?!兜鼓痰膹N娘》(約1663)、《稱珍珠的婦人》(約1665)、《拿水罐的少婦》(約1665)、《畫室》(約1665--1670)等作品,都反映了維米爾的特色。 維米爾和倫勃朗,都非專門化的風景畫家,但他們都創(chuàng)作過美妙的風景畫。維米爾的《德爾夫特景色》(約1660)放在任何一位荷蘭風景畫家的佳作旁邊,決不會顯得遜色,在這幅以水平和垂直線構成的作品中,他以平和的態(tài)度傳達出這座荷蘭城市寧靜的美。 4、風景畫家 爭得自由和獨立的荷蘭人,熱愛他們生活的國土,喜歡描繪祖國風貌的繪畫作品。在這種形勢下,一大批風景畫家應運而生,通過他們的努力,荷蘭風景畫得到蓬勃發(fā)展。像其它體裁的畫家一樣,這些畫家各有其擅長的領域,每個人往往守住他那受歡迎的題材,在這個范圍內反復挖掘。我們知道,在17世紀從事理想風景畫創(chuàng)作的法國畫家和意大利畫家,都是在畫室中憑記憶或速寫稿繪制風景畫的。荷蘭的風景畫家,盡管更忠實地表現(xiàn)自然的本來面目,但也是在畫室中從事創(chuàng)作的,真正面對實景寫生創(chuàng)作,那是很久以后的事。 戈延(Jan van Goyen,l596--1656)是第一代風景畫家中的佼佼者,他擅長表現(xiàn)江河景色。他的名作《鄉(xiāng)村景色》(約1645),真實地再現(xiàn)了荷蘭的自然風貌。云天占據著大部分畫面,壓得很低的視平線把觀眾與河邊景象拉近了,這種構圖方式,成為荷蘭風景畫中常見的手法。 與戈延同屬一代的薩恩列達姆(Pieter Saenredam,l597--1665)是一位很特殊的畫家。絕大多數風景畫家描繪的都是露天的自然景色,當他們表現(xiàn)建筑物時,往往也是描繪它們的外觀。薩恩列達姆卻與此不同,他喜歡表現(xiàn)建筑物內部。一看他那四壁潔白的《圣巴沃教堂》(1660)等作品,就會對崇尚簡樸的荷蘭新教精神有所體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無法產生意大利那樣的美術。薩恩列達姆精于再現(xiàn)建筑空間的才能,在他一系列描繪教堂內景的作品上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荷蘭風景畫全盛時期的代表人物,首推勒依斯達爾(Jacobvan Ruisdael,1628/1629--1682)和他的學生霍貝瑪(Meyndert Hobbema,1638--1709)。 勒依斯達爾生在哈萊姆城,1657年移居阿姆斯特丹,在那里,他收了一批弟子,其中就包括霍貝瑪。勒依斯達爾描繪的題材較為多樣,在那些運用并不算怎么豐富的色彩描繪的風景畫中,他生動地傳達出變化中的自然形態(tài)、光線、氛圍,并把主觀感受融入客觀景物?!豆R姆風光》(約1670)以開闊的構圖展現(xiàn)出這個城市郊外的景致,高遠的天空上移動著層層云片,陽光從云隙間投射下來,使地上的景色具有了強烈對比,整個作品于生動中洋溢著一種戲劇性感覺。 ←《韋克的風車》(1665) 跟著名的老師相比,霍貝瑪的繪畫顯得更加平和。他的代表作《米德爾哈尼斯林蔭道》(1689)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明晰,構圖處理有力地表現(xiàn)出空間的推移,使人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成為運用透視法的典范。 ←《米德爾哈尼斯林蔭道》(1689) 5、靜物畫家 作為獨立的繪畫品種,靜物畫是在17世紀才確立和流行起來的。雖然早在古羅馬出現(xiàn)過靜物畫,但繼承古典傳統(tǒng)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從沒把它當作一回事。在這種態(tài)度影響之下,17世紀的許多畫家仍然很少從事靜物創(chuàng)作,只有荷蘭情況不同。由于熱愛家庭生活的荷蘭人對與此相關的物品感 興趣,促使不少荷蘭畫家投人靜物畫創(chuàng)作,從而使這個繪畫體裁在美術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哈萊姆工作的克萊茨(Pieter Claesz,1597/1598--1661)和海達(Willem Claesz Heda,l599--1680/1682)是描繪餐桌物品的名家,他們以精細的筆法表現(xiàn)出玻璃酒杯、金屬盤盞、餐刀及各種食物的形狀和質感。前者的《早餐用品》(1637)和后者的《靜物》(約1648),能讓人看到他們的共同特色。 比他們略為年輕一些的黑姆(Jan Davidsz de Heem,l606--1683/1684),也是位著名靜物畫家。同前述兩位畫家相比,他描繪的題材比較廣泛,構圖處理上更為輕松。 生于鹿特丹的卡夫(Willem Kaif,l619--1693)或許是荷蘭靜物畫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他主要是在阿姆斯特丹從事創(chuàng)作活動的。卡夫的作品以善于用光布色著稱,整體上更加概括單純,從某種程度上,仿佛綜合了倫勃朗和維米爾的一些特點。 順便說一句,倫勃朗并非靜物畫家,但他筆法道勁的《剝皮的?!?1655)卻是靜物畫的杰作,從中流溢出來的戲劇性激情和紀念性氣勢,都是上述靜物畫專家無法企及的。
有用 81 無用 22 我要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