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器材關于瑞士ALPA(阿爾帕)中畫幅相機的問題
補充說明:關于ALPA的中幅(如12TC等)的問題:勞駕賜教。
1、ALPA怎樣對焦?估焦嗎?但是那么大的篇幅景深那么淺,估焦能準嗎?
2、ALPA怎樣取景?ALPA有那么多種后背可以用,膠片的數碼的加起來至少6,7中畫幅,而取景器只有一個,怎么控制成像范圍?也是估計嗎?還有12SWA可以移軸,而ALPA是旁軸取景的,怎樣看移軸的效果?
3、使用數碼后背時怎樣使后背與鏡頭同步?
勞駕解答,感謝?。。?/div>
以前分享過的一篇文章,但愿這個能幫您。
中幅旁軸:阿爾帕一機一頭。
阿爾帕是最昂貴的量產相機,是最漂亮的相機,也是最簡單的相機,更是在69片幅中成像質量最高的相機。擁有阿爾帕是許多攝影人的終極夢想。
把阿爾帕拿在手上,會對頂級器材的認識有一個全新的了解,你會發(fā)現其它器材在它面前都顯得不夠精致。我對阿爾帕的總體感覺是:異常精巧、異常結實、異常漂亮、異常高質、有些難用。
1、過人之處:
1)、取景器太明亮了,比眼睛直接看到的還明亮整整一檔以上!真不知怎么辦到的,而且還是全景深的,能同時看清取景框線、對焦刻度、光圈刻度和120度的場景。
2)、手柄握持手感很好,雙手持機感覺很穩(wěn)定,0號鏡間快門振動極輕,手持1/2秒基本可行,1/4秒十拿九穩(wěn),1/8秒以上完全可以放心,1/15秒以上的片子如果不用高倍放大鏡來仔細觀看,完全看不出與上腳架有何區(qū)別。
3)、阿爾帕后背由林哈夫特制,與其它牌子的后背不同的是,膠平面沒有壓片板,硬是靠精密加工將膠片拉直。更絕的是,后背可以水平或垂直安裝,取景器也可以水平或垂直旋轉,對于拍攝豎幅畫面特方便,不用扭轉相機。
4)、阿爾帕選用的鏡頭有施耐德、羅敦斯德,以前還有蔡絲,現在主要特選施耐德鏡頭加裝卡口及調焦環(huán),質量比市面的施耐德鏡頭更好。
5)太漂亮了,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最漂亮的相機。
2、不足及不便之處:
1)、后背太重,上片也麻煩費時。ALPA的機身和鏡頭都較輕,但后背太重,連續(xù)使用半天覺得較累,希望后背能減重。那個取景器也是沉甸甸的家伙。
2)、取景器桶形失真嚴重。雖然習慣之后也不影響使用,但總不如無變形來得好。也許為了達到那種超強的亮度和超廣的視角,不得不保留這一缺陷。
3)、調焦環(huán)阻尼手感不如徠卡,有點澀。
4)、太漂亮了,不利于人文拍攝。過于漂亮,既是阿爾帕的優(yōu)點,也是它的缺點。
5)鏡頭光圈太小,在弱光下徒呼奈何。
6)成像潤味不如徠卡、色彩不如蔡絲。這個問題可能要綜合分析,徠卡、蔡絲的片幅較小,如果沒有特別的潤味或過人的色彩,那就沒多少吸引人之處了。阿爾帕的片幅最大達6X9,因此,其真實厚重的成像風格或許也不是大問題,反而更符合人文拍攝的真實性。
3、如果能克服使用困難,阿爾帕是拍攝質量最高的人文攝影器材。
1)成像結實、高清晰度的原因。
挑選最好的鏡頭,選用最好的材料,采用最高的裝配精度,成為一部最為精密,公差最小的相機,其結果是成像結實,絲毫不松散,在中畫幅中,其成像質量最高,甚至可以向4X5相機叫板。我曾將手持阿爾帕1/30秒的片子與林哈夫4X5的片子比較過,都電分100兆,都出片30英寸,居然看不出有何差別。要知道,阿爾帕只是69片幅,還是手持的,而林哈夫是4X5片幅,面積是它的2.42倍,并且是上架子的。
2)手持性能優(yōu)良,加上69的大片幅,適合最高要求的人文攝影。
“手持抓拍”可以說是人文攝影的前提。雖然也有人堅持上腳架并用4X5甚至8X10來拍人文,但那是一種與對象溝通之后的拍攝,并非“決定性瞬間”。
阿爾帕很合適手持使用,速度1/8秒以上的成像夠清晰,可以放心使用,就當它是一臺放大的徠卡相機來用就行了。
3)該如何使用才能發(fā)揮出其作用?
阿爾帕相機的結構最為簡單,所有部件之間概不聯動,沒有自動對焦、沒有測光、沒有自動過片、沒有防止重拍裝置,而且連說明書都沒有。要用好它還真需要扎實的攝影基本功,拍一張片子的簡單步驟如下:
(1)曝光預先設置。觀察分析要拍攝的場景,用測光表測光或按經驗設置光圈、快門。
(2)估計焦點位置。因使用的是廣角鏡頭,一般來說,焦點位置不能超出2米,最好是1.5米左右,有時候我將焦點設在1米處。
(3)靠近。超廣角構圖不易,需要走近甚至走進場景中去,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定要走近到1.5米之內,這樣出來的片子現場感才強烈,才不會覺得畫面散亂,才能突出主體。
(4)認為“決定性瞬間”出現時,立即拍。舉起來拍或盲拍均可。
4、該如何配置阿爾帕系統?建議一機一鏡即可。
阿爾帕是廣角系統,雖也提供了中長焦鏡頭,但并不會好用。其估焦的操作方式注定了廣角鏡頭是最好的選擇,長焦頭裝在阿爾帕相機上無法準確對焦,不好操作也不好看,最重要的是喪失了手持拍攝這一優(yōu)勢。阿爾帕相機配一個廣角鏡頭即可。
1)機身有三款:12SWA,12WA,12TC,該選哪一款?
這個選擇也比較困難,12SWA和12WA外觀基本相同,都有雙木頭手柄,不同的是12SWA有垂直移軸功能,而12WA則沒有。12TC的外觀明顯不同,更小巧些,沒有木頭手柄,可配單邊塑料手柄。
綜合考慮,我建議12WA。三款機身中,我相信12WA是最精密的,12SWA因有移軸裝置,可能對其精度有細微的影響。另外,拍攝人文照片一般不需要移軸,鏡頭移軸后還要依靠機背取景才精確,直接看取景器不好判斷。
如果需要絕對的低調,那么12TC更好,也相對便宜些,但手持性能下降許多,同時也未免不夠漂亮。
如果還需要拍建筑,那么只有選擇12SWA,移軸功能在建筑攝影中必不可少。當然,如果另有大幅相機那就不必考慮12SWA了。
2)鏡頭該配哪一個?
建議ALPA Apo-Helvetar 5.6/48mm,施耐德專門為ALPA生產,是目前配套鏡頭中唯一標注“ALPA”商標的鏡頭。相當于135的21毫米鏡頭,膠片數碼俱佳。
從實拍效果來看,每一檔光圈都是工作光圈,從F5.6至F32都一樣的結實清晰,成像真實,色彩純正,較普通的施耐德鏡頭稍厚重濃郁,其超高的畫質令人過目難忘。大光圈下有明顯的暗角,F16開始逐漸改善。
3)后背該配哪一款?
建議還是ALPA / Linhof Super-Rollex 6×9后背吧,120可以拍8張,實際成像面積為56×84mm 。這款后背又貴又重,但與其他牌子相比,能將膠片拉得最平,還是建議選用。
4)取景器該選哪一款?
雖然也可以用其它廠家的取景器代替,但ALPA取景器如此明亮,不選擇它肯定會后悔。
中幅旁軸:阿爾帕一機一頭。
阿爾帕是最昂貴的量產相機,是最漂亮的相機,也是最簡單的相機,更是在69片幅中成像質量最高的相機。擁有阿爾帕是許多攝影人的終極夢想。
把阿爾帕拿在手上,會對頂級器材的認識有一個全新的了解,你會發(fā)現其它器材在它面前都顯得不夠精致。我對阿爾帕的總體感覺是:異常精巧、異常結實、異常漂亮、異常高質、有些難用。
1、過人之處:
1)、取景器太明亮了,比眼睛直接看到的還明亮整整一檔以上!真不知怎么辦到的,而且還是全景深的,能同時看清取景框線、對焦刻度、光圈刻度和120度的場景。
2)、手柄握持手感很好,雙手持機感覺很穩(wěn)定,0號鏡間快門振動極輕,手持1/2秒基本可行,1/4秒十拿九穩(wěn),1/8秒以上完全可以放心,1/15秒以上的片子如果不用高倍放大鏡來仔細觀看,完全看不出與上腳架有何區(qū)別。
3)、阿爾帕后背由林哈夫特制,與其它牌子的后背不同的是,膠平面沒有壓片板,硬是靠精密加工將膠片拉直。更絕的是,后背可以水平或垂直安裝,取景器也可以水平或垂直旋轉,對于拍攝豎幅畫面特方便,不用扭轉相機。
4)、阿爾帕選用的鏡頭有施耐德、羅敦斯德,以前還有蔡絲,現在主要特選施耐德鏡頭加裝卡口及調焦環(huán),質量比市面的施耐德鏡頭更好。
5)太漂亮了,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最漂亮的相機。
2、不足及不便之處:
1)、后背太重,上片也麻煩費時。ALPA的機身和鏡頭都較輕,但后背太重,連續(xù)使用半天覺得較累,希望后背能減重。那個取景器也是沉甸甸的家伙。
2)、取景器桶形失真嚴重。雖然習慣之后也不影響使用,但總不如無變形來得好。也許為了達到那種超強的亮度和超廣的視角,不得不保留這一缺陷。
3)、調焦環(huán)阻尼手感不如徠卡,有點澀。
4)、太漂亮了,不利于人文拍攝。過于漂亮,既是阿爾帕的優(yōu)點,也是它的缺點。
5)鏡頭光圈太小,在弱光下徒呼奈何。
6)成像潤味不如徠卡、色彩不如蔡絲。這個問題可能要綜合分析,徠卡、蔡絲的片幅較小,如果沒有特別的潤味或過人的色彩,那就沒多少吸引人之處了。阿爾帕的片幅最大達6X9,因此,其真實厚重的成像風格或許也不是大問題,反而更符合人文拍攝的真實性。
3、如果能克服使用困難,阿爾帕是拍攝質量最高的人文攝影器材。
1)成像結實、高清晰度的原因。
挑選最好的鏡頭,選用最好的材料,采用最高的裝配精度,成為一部最為精密,公差最小的相機,其結果是成像結實,絲毫不松散,在中畫幅中,其成像質量最高,甚至可以向4X5相機叫板。我曾將手持阿爾帕1/30秒的片子與林哈夫4X5的片子比較過,都電分100兆,都出片30英寸,居然看不出有何差別。要知道,阿爾帕只是69片幅,還是手持的,而林哈夫是4X5片幅,面積是它的2.42倍,并且是上架子的。
2)手持性能優(yōu)良,加上69的大片幅,適合最高要求的人文攝影。
“手持抓拍”可以說是人文攝影的前提。雖然也有人堅持上腳架并用4X5甚至8X10來拍人文,但那是一種與對象溝通之后的拍攝,并非“決定性瞬間”。
阿爾帕很合適手持使用,速度1/8秒以上的成像夠清晰,可以放心使用,就當它是一臺放大的徠卡相機來用就行了。
3)該如何使用才能發(fā)揮出其作用?
阿爾帕相機的結構最為簡單,所有部件之間概不聯動,沒有自動對焦、沒有測光、沒有自動過片、沒有防止重拍裝置,而且連說明書都沒有。要用好它還真需要扎實的攝影基本功,拍一張片子的簡單步驟如下:
(1)曝光預先設置。觀察分析要拍攝的場景,用測光表測光或按經驗設置光圈、快門。
(2)估計焦點位置。因使用的是廣角鏡頭,一般來說,焦點位置不能超出2米,最好是1.5米左右,有時候我將焦點設在1米處。
(3)靠近。超廣角構圖不易,需要走近甚至走進場景中去,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定要走近到1.5米之內,這樣出來的片子現場感才強烈,才不會覺得畫面散亂,才能突出主體。
(4)認為“決定性瞬間”出現時,立即拍。舉起來拍或盲拍均可。
4、該如何配置阿爾帕系統?建議一機一鏡即可。
阿爾帕是廣角系統,雖也提供了中長焦鏡頭,但并不會好用。其估焦的操作方式注定了廣角鏡頭是最好的選擇,長焦頭裝在阿爾帕相機上無法準確對焦,不好操作也不好看,最重要的是喪失了手持拍攝這一優(yōu)勢。阿爾帕相機配一個廣角鏡頭即可。
1)機身有三款:12SWA,12WA,12TC,該選哪一款?
這個選擇也比較困難,12SWA和12WA外觀基本相同,都有雙木頭手柄,不同的是12SWA有垂直移軸功能,而12WA則沒有。12TC的外觀明顯不同,更小巧些,沒有木頭手柄,可配單邊塑料手柄。
綜合考慮,我建議12WA。三款機身中,我相信12WA是最精密的,12SWA因有移軸裝置,可能對其精度有細微的影響。另外,拍攝人文照片一般不需要移軸,鏡頭移軸后還要依靠機背取景才精確,直接看取景器不好判斷。
如果需要絕對的低調,那么12TC更好,也相對便宜些,但手持性能下降許多,同時也未免不夠漂亮。
如果還需要拍建筑,那么只有選擇12SWA,移軸功能在建筑攝影中必不可少。當然,如果另有大幅相機那就不必考慮12SWA了。
2)鏡頭該配哪一個?
建議ALPA Apo-Helvetar 5.6/48mm,施耐德專門為ALPA生產,是目前配套鏡頭中唯一標注“ALPA”商標的鏡頭。相當于135的21毫米鏡頭,膠片數碼俱佳。
從實拍效果來看,每一檔光圈都是工作光圈,從F5.6至F32都一樣的結實清晰,成像真實,色彩純正,較普通的施耐德鏡頭稍厚重濃郁,其超高的畫質令人過目難忘。大光圈下有明顯的暗角,F16開始逐漸改善。
3)后背該配哪一款?
建議還是ALPA / Linhof Super-Rollex 6×9后背吧,120可以拍8張,實際成像面積為56×84mm 。這款后背又貴又重,但與其他牌子相比,能將膠片拉得最平,還是建議選用。
4)取景器該選哪一款?
雖然也可以用其它廠家的取景器代替,但ALPA取景器如此明亮,不選擇它肯定會后悔。

相關推薦
- 2015-10-27關于相機品牌的問題!
熱門搜索
- 2018-07-318月8號成都出發(fā)去色達,自駕游,有2個位置可以結伴
- 2018-07-31這地方熱嗎?莫干山不錯的,下渚湖怎樣熱不熱
- 2018-07-31兒童超過120m要買票嗎
- 2018-07-31準備去大理旅游三天,從昆明出發(fā) 求大神推薦路線
- 2018-07-31從廈大學生公寓到南普陀寺怎么走,要多長時間到?
- 2018-07-31問一哈從宜賓到濟南,怎么走最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