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畫幅上的等效焦距有什么實際意義

補充說明:比如85mm鏡頭在APSC畫幅上變成了127.5mm,可實際的透視關系、畸變色散程度不還是85mm么,就是視角小了點,對不對?那么這樣換算有什么實際意義? 另外,給APS畫幅設計的鏡頭和給全幅的鏡頭,在參數(shù)標志上怎么區(qū)分?
更新時間:2016-01-07本文內(nèi)容轉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
一般只給APS的鏡頭會有英文 D, 如賓得 DA, SONY DT 等。這些鏡頭在全副或膠片機上使用會有像場遮擋。

以前的焦距都是以膠片為標準計量的,C,N,S由于感光元件大小有所不同,也就是相對于膠片的比例不同,因此轉換慮也不同,如A200,A300都是 1.5,而A350 要1.6
,因為A350的14MPCCD比A200,A300的小。

而C家的都是1.6的轉換率。
感光元件變小,的確是視角小了,因為此時鏡頭的焦距沒有實際意義,在乘以轉換率以后,此時成像的視角才接近于轉換后的焦段。

針對數(shù)碼出的鏡頭--差不多2000年以后出的頭都是針對數(shù)碼的鏡頭了哦!
就算有全副頭也會相對應的數(shù)碼優(yōu)化,一些老鏡頭也都出了數(shù)碼優(yōu)化的版本,這些都是全副,然后就是專門為APS畫幅設計的“閹割”鏡頭,無法在全副使用,一般是比較低端的鏡頭,但也有如SONY ZA 16-80, CANON 18-55/2.8 IS 這類高價APS專用鏡。

JS一般不會J到這個地步吧,N,C,兩家還是以FF鏡頭為主,S的DT都不少了,P的DA頭更多(也說明賓得沒有全副的計劃),建議確定購買某鏡頭前在論壇或知道問一下。
有用 62 無用 23 我要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