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最后的審判》誰懂這福畫

補充說明:米開朗琪羅的“最后的審判”有什么特色,吸引之處在哪里,覺得
更新時間:2016-01-10本文內(nèi)容轉(zhuǎn)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
(1)置換與轉(zhuǎn)換

雕塑能從許多面看,但繪畫只能從前面看,設想一下,從背面看米開朗基羅的“最后的審判”會是什么樣子呢?我想,原先重要的人物都會變得不太顯眼,反而是次要的處在邊角的人物成為了主要角色,而畫面原先的意義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戲劇性的轉(zhuǎn)變。也許這連米開朗基羅本人也未曾設想過。

按照上述設想,我先將我自己的3D模型“置換”《最后的審判》中的所有近400人物,然后按照“最后的審判”中的格局進行翻轉(zhuǎn),就好像是走到這張大型壁畫的后面,透過墻壁去看這張壁畫一樣。

由于我用我自己的形象置換了畫面中的所有形象,因而審判者與被審判者的身份被取消了,他們之間的地位區(qū)別不復存在,或者變得亦是亦非,上天堂與下地獄的是同一個人。

將所有形體做成類似于大理石的質(zhì)感,是源于作為雕塑家的米開朗基羅比作為畫家的米開朗基羅更讓我佩服。

將整個場景建起來之后,一個原先是二維的圖像便“轉(zhuǎn)換”成了三維的空間。我便不僅能從前面看這個場景,也能從側(cè)面、旁邊、上面來看它,我甚至也可以漫步其中“拍攝照片”。在一個現(xiàn)實場景(3D)中拍攝照片,是將一個具體的場景轉(zhuǎn)化為二維平面(2D)圖像?,F(xiàn)在我將一個二維(2D)平面圖像轉(zhuǎn)化為3D 數(shù)碼場景,再“拍攝”二維靜態(tài)圖像和制作動態(tài)影像(Video)

(2)主題

做這件作品時,我下意識地聯(lián)想到了當前的國際政治,還有宗教和文化方面的一些矛盾沖突,這都是我必須要面對的。

我對本人,對本民族,對本民族宗教文化的審視是過分仁慈了還是過分挑剔了,而對他人,對他民族,對他民族宗教文化的審視和判斷是過分嚴厲了還是過分推崇了呢

(3)被審判者與審判者之間的問與答

我會去哪兒?- 你會去那兒。

我能去哪兒?- 你能去那兒。

我應去哪兒?- 你應去那兒。

我想去哪兒?- 你想去那兒。

我可以去哪兒?- 你可以去那兒。

我就去哪兒?- 你就去那兒。

我只能去哪兒?- 你只能去那兒。

我還是要去哪兒?- 你還是要去那兒。

我真的會去哪兒?- 你真的會去那兒。

我馬上就會去哪兒?- 你馬上就會去那兒。

我立即要去哪兒?- 你立即要去那兒。

我不能不去哪兒?- 你不能不去那兒。

我最終還是會去哪兒?- 你最終還是會去那兒。

(4)自省

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為,做了一點壞事好像還算不上是個壞人,做了一點好事也算不上是個好人。平時一直做得的是不好不壞的事情,假如我面臨末日審判,我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呢?我們更多的時候是自己給自己做評判,我該這樣做,還是該那樣做,這樣做是好還是壞,自己給自己做評判是件痛苦的事情,也許要比讓他人給自己做評判還要費神費力,而在我們這個時代里無數(shù)星期天不去教堂的人,無數(shù)星期天在森林里的人,在海邊的人,在陽光下的人,在山上的人,在草地上的人,開車在路上的人,是否會在某一瞬間在檢點自己的某一個行為,是否會在某一個瞬間自己充當自己的上帝,而又在某一個瞬間聽從某種召喚、或接受某種評判,指責,規(guī)勸和諫諍?

(5)放棄

我想,米開朗基羅的“最后的審判”只是我這件作品的一個出發(fā)點,從這個出發(fā)點開始往前走之后,我其實是離原作越來越遠了,大概是因為我在我的作品中把所有的人置換成同一個人之后,就自動放棄了上下之分,左右之分,善惡之分,尊卑之分,東西之分,古今之分。

(6)公正

公正?如何能做到公正?上帝?他如何做到公正呢?全能全知嗎?

(7)本性

這是一件完全在電腦中完成的作品,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最后我加了比在米開朗基羅原畫中多得多的云,盡管它們也完全是在電腦中生成的。好像不這樣就覺得太呆板,就是不“氣韻生動”!甚至我發(fā)現(xiàn)我加云的方式與傳統(tǒng)山水畫的方式如出一轍:為了能夠散點透視,為了掩飾散點透視之后各部分的難以銜接,為了虛虛實實,等等。我的傳統(tǒng)也因之明明白白毫無掩飾地體現(xiàn)在其中。

(8)虛擬最后審判-正視圖

幾乎所有人物都是基本上按照米開朗基羅的原來的構(gòu)圖排列的,但在原作中有些動作非常夸張,3D模型居然做不出那么夸張的動作,即使是真人也很難做出,我想那可能更多地存在于米開朗基羅的腦中和手下,他人無法模仿,便也索性不再刻意模仿,再者精確模仿也不是我的最終目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原畫中近400人在虛擬空間中排列到位,這是第一步。

(9)虛擬最后審判-后視圖

在電腦中將攝像機轉(zhuǎn)到按正面畫面排列的人物模型背后,便會發(fā)現(xiàn):我必須根據(jù)想象更新排列所有后排的人物,因為這些人物在原畫中也許只露出一個腦袋,但在后視圖中無疑都是最重要的人物。這樣,從后視圖開始,便完全是重新再創(chuàng)造了。

(10)虛擬最后審判--俯視圖

C區(qū)1號(Rizzoli 出版社The Vatican Museum《 The Last Judgment 》)是一個用雙手撩起

頭巾的老婦人,處在畫面左上角最邊緣的位置。我猜測也許米開朗基羅把她畫在這個角落并

讓她撩開頭巾,是想讓她目擊他想象中的末日審判的全過程。她的動作從背面看,極類似于

現(xiàn)代人用雙手舉起照相機拍照片的樣子,因而我非常想從她的角度俯看整個最后的審判的場

景,也應該是從天堂俯看地獄,人潮滾滾;在審判的一剎那,或飛上天堂或墜入地獄。如果

現(xiàn)代人遇上這樣的景象,一定會下意識或有意識地去找一個記錄它的工具,如被一個非職業(yè)

記者下意識地記錄下來的9.11事件最初的一瞬間和被職業(yè)記者有意識記錄下來的海灣戰(zhàn)爭,

它們都被反反復復呈現(xiàn)在全人類的眼前。

(11)虛擬最后審判-仰視圖

從I 區(qū)35號(Rizzoli 出版社The Vatican Museum《 The Last Judgment 》)往上看的情況,這是一個仰頭向天空上看的男子,不知自己將被拋向地獄或還有希望進入天堂,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象他對未來一無所知。近處的天使在將被惡魔拖下地獄的人往天堂拉,象征著救贖,再往上是吹響最后的審判號角的天使們,天空中則是審判場景。

(12)虛擬最后審判-側(cè)視圖

幾個視圖雖然幾乎是同時開始的,但我最先完成的是側(cè)視圖,因為側(cè)視圖的排列讓我覺得饒有興味,其排列組合方式極似畫一幅山水畫。這個角度也正是從西斯廷教堂二樓回廊上看過去的,多少有點像從半山腰的涼亭中眺望近山遠水。

虛擬最后審判

審判結(jié)束以后,該上天堂的人就上天堂了,該下地獄的人都下地獄,天堂和地獄就沒關系了嗎?天堂里的人還要再加以分別對待嗎?都符合某種標準了嗎?世界歸于沉寂與寧靜了?
有用 0 無用 0 我要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