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入手canon7d套機可本人是單反小白

更新時間:2016-03-15本文內(nèi)容轉(zhuǎn)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
攝影鏡頭有兩個最基本的指標:焦距和光圈。鏡頭可以被等效地看成一個透鏡,平行光穿過透鏡經(jīng)折射后匯聚于光軸上一點,該點到透鏡光心的距離就是焦距。這是初中物理課知識。當焦平面截取的面積一定(也就是畫幅一定),鏡頭焦距就決定了該成像系統(tǒng)的視角(同一焦距的鏡頭,在不同畫幅上視角不一樣,幅面越小視角越窄);如果物距再一定,焦距就決定了改成像系統(tǒng)的放大倍率。焦距越短,視角越廣;焦距越長,放大倍率越高。當你把18-135(焦距18mm到135mm可連續(xù)變化)裝到7D上,從18mm端到135mm端變焦,視角持續(xù)變窄,同一距離上的同一物體持續(xù)放大。鏡頭內(nèi)裝可收縮放松遮擋光線的葉片,葉片圍成的圓直徑與鏡頭焦距之比即為相對孔徑,俗稱光圈大小。光線通過鏡頭單位時間內(nèi)的流量,由光圈大小決定。光圈常見為分數(shù),前面加f標記。如f1/1.4、f1/4,一般略去1而寫作f/1.4、f/4。表述中也常用其倒數(shù),稱光圈數(shù),用F標記,寫做F1.4、F4。最大光圈決定了鏡頭通光的能力,工作光圈直接影響拍攝時的曝光參數(shù)。你的18-135/3.5-5.6,在焦距18mm端鏡頭最大光圈可以開到f/3.5,也就是實際進光孔徑為18mm/3.5=5.14mm;在焦距135mm端最大光圈只能開到f/5.6,實際進光孔徑為135mm/5.6=24.1mm。鏡頭鏡片看起來很大,實際通光的只有這么大直徑的一個圓。鏡頭焦距與光圈還是決定拍攝畫面景深的因素。簡易點兒說,景深之內(nèi)的景物是清晰的,之外的就是模糊虛化的。前景深和后景深有距離公式,二者之間就是景深范圍。焦距、光圈大小再加上對焦距離(對焦參照物與相機膠卷面的距離,焦距相當于像距,對焦距離相當于物距),是公式中的三個主要變量。定性地講,景深范圍的大小與鏡頭(光圈數(shù)F)和(對焦距離的平方)成正比,和鏡頭(焦距的平方)成反比。想得到盡可能虛化的背景,也就是淺景深,應(yīng)該選擇大光圈(F越小光圈越大)、長焦距、靠近主體并遠離背景。如何拍風景和人像都沒有一定之規(guī),所采用的視角和景深控制要依具體對象和你的表現(xiàn)意圖而定。希望展示遠景的廣闊時,采用廣角鏡頭也就是短焦距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南疆、藏北這種極度空曠的地區(qū),中長焦也許就能展現(xiàn)其雄壯無垠的地貌。對于城市和公園景觀,風景相對平淡,廣角拍攝更具有視覺沖擊力;而在真正風光迤邐的地方,中長焦更富于描寫力。拍人也是這樣。一般情形下,拍人首先要保障人的五官和身材不嚴重變形。這種變形是透視效果,避免的辦法就是找到合適的拍攝距離,和鏡頭本身無關(guān)。而人的大小和你希望他在畫面中所占的比例是一定的,這就對放大倍率或視角有要求。綜合兩方面需求,在全幅上70-135mm焦段被認為是最適宜表現(xiàn)單個人物的(在7D這種半幅上就是約50-85mm)。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比例和畫面整體效果有不同的要求,未必就要嚴格遵守身體比例不變形的成規(guī)。光圈的使用也是如此。單反系統(tǒng)的一個優(yōu)勢是在取景時直接能看到鏡頭表現(xiàn)力。所以要多親自嘗試體驗,自己決定取舍。
有用 0 無用 0 我要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