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初中生看的科普書有哪些

更新時間:2016-03-26本文內容轉載自互聯(lián)網
1、《暗淡藍點》作者: 卡爾-薩根Carl Sagan美國天文學家。1934年11月9日生于紐約州紐約市。薩根1960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主要的興趣是行星的表面和大氣,這個領域隨著柯伊伯的研究和火箭技術的出現(xiàn)而重新獲得了生氣。例如,他創(chuàng)立了金星大氣的溫室模型,解釋這顆行星令人費解的高溫。他也為火星表面的高度差和木星大氣中的有機分子找到了證據(jù)。此外,他業(yè)余愛好研究的是其它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以及我們這個行星上生命起源的問題毫不奇怪,他是那些好讀科幻小說的科學家之一。他一直是一個小組的成員,他們試圖從模擬原始地球條件的物質體系制造出化合物,經過氨基酸再到核酸的基本構件。1963年他成功地探測到三磷酸腺苷ATP的形成,那是生命組織的主要能庫。因此,看來完全有理由設想在海洋中形成了化學能庫,靠太陽能逐步建立起來,并為復雜核酸和蛋白質的產生總之,為生命的產生提供了現(xiàn)成的能源。1968年他調到康奈爾大學,任天文學副教授兼行星研究實驗室主任。1969年他擔任天文學雜志伊卡魯斯編輯的職務。薩根首創(chuàng)的名詞———“暗淡藍點”,指的是從太空中遙望的地球。書是薩根60歲那年出版的,其主題關系到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的長遠前景。該書布局大氣磅礴,章法井然有序。開卷就是對人類慣于漂泊的歷史回眸,繼而便淋漓酣暢、絲絲入扣地闡明了當今的科學技術正在為人類移居太空創(chuàng)造最基本的條件。從年輕時代起,薩根便對此種前景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暗淡藍點》則用詩一般的語言道出了此種心境:如“我們是在寧靜的海洋上航行的水手,我們感受到了微風的吹拂。”《暗淡藍點》全書22章,其最后兩段意境尤為迷人:“在過了一段短暫的定居生活后,我們又在恢復古代的游牧生活方式。我們遙遠的后代們,安全地布列在太陽系或更遠的許多世界上……”“他們將抬頭凝視,在他們的天空中竭力尋找那個藍色的光點。”“他們會感到驚奇,這個貯藏我們全部潛力的地方曾經是何等容易受傷害,我們的嬰兒時代是多么危險,……我們要跨越多少條河流,才能找到我們要走的道路。”薩根———以及智慧、悟性及志向與之相匹的科學家們,似乎已經找到了這樣一條漫漫而修遠的通天之途,一條人類文明的未來之路。這不由得令人聯(lián)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對羅曼·羅蘭的評論:“他的目光總是注視著遠方,盯著無形的未來。”卡爾·薩根正是這樣的人,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對他充滿著崇敬之情。1994年10月,為了慶祝他的60歲生日,康奈爾大學專門組織了一個與其工作相關的討論會,會議就在校園內舉行,世界上300位科學家、教育家以及薩根的朋友和家屬應邀參加。《卡爾·薩根的宇宙》收錄的文章,即來自此次榮譽討論會。會上的四大論題是:行星探索、宇宙中的生命、科學教育、科學、環(huán)境和公共政策。這些話題通過那些卓越的發(fā)言者的論述,充分顯示了薩根數(shù)十年間的興趣、工作內容和成就之所在。2、《國家地理》雜志《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志,在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創(chuàng)辦的九個月后即開始發(fā)行?,F(xiàn)在國家地理雜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以及月桂紋圖樣已經成為象征,同時這些標識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注冊商標。雜志每年發(fā)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爾有特版發(fā)布則不在此限。雜志的內容為高質量的關于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圖片之質量標準也為人們所稱道。這也使得這本雜志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們夢想發(fā)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國家地理雜志即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當時罕見的彩色照片。雜志的另一特色是經常提供高質量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檔案曾經為美國聯(lián)邦政府所采用以彌補美國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2001年國家地理發(fā)布了一套8張CD的合集,內容包括從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雜志地圖。雜志訂閱者對這本雜志的收藏愛好也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大部分其他種類的舊雜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訂閱者也可以選擇全年合集購買。1915年一月號國家地理雜志封面1960年開始, 雜志開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來的幾年,雜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樹葉飾紋。1985年有一張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難民——一位用刺骨的綠眼看著鏡頭的年輕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后來變得非常著名。在美軍擊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后,國家地理雜志第二次發(fā)起人力尋找她。2002年,普什圖族婦女Sharbat Gula被認出就是當年的那位女孩。她的故事被刊登在2003年三月號的國家地理雜志上。1995年,國家地理雜志開始發(fā)行日文版,這也是第一個本地化版的國家地理?,F(xiàn)在,國家地理的本地語言版本已經在全球大大擴展,包括:日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法文、德文、波蘭文、印度尼西亞文、韓文、葡萄牙文、繁體中文、簡體中文、捷克文、羅馬尼亞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蘭文、瑞典文與克羅地亞文。中文環(huán)境中第一本國家地理雜志的譯版,是在臺灣發(fā)行,使用繁體中文編輯,創(chuàng)刊號是2001年1月號?,F(xiàn)在在中國內地也可以買到《國家地理》雜志,中國內地的《華夏地理》于2007年7月與《國家地理》雜志建立了正式的版權合作關系?!度A夏地理》在采用《國家地理》稿件的同時,保持一半內容為本土原創(chuàng)3、《腦筋體操》叢書作者:多湖輝多湖輝,1926年生。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心理學專業(yè),現(xiàn)為日本千葉大學名譽教授,多湖輝研究所所長。二戰(zhàn)以后,日本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高潮,涌現(xiàn)了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多湖輝便是其中之一。多湖輝認為培養(yǎng)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他的教育思想淺顯實用,深受人們喜愛,影響了一代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多湖輝的著作從胎兒到小學教育,從教育心理學到具體的教育行為都有詳細的論述,可謂是“兒童教育的百科全書”,包括《母愛促進身心健康》、《如何開發(fā)孩子的能力》、《管教孩子的技巧》、《學習指導法》等。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在對其經濟和政治發(fā)展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同時,也對日本的教育表示了極大的關注。許多外國研究者認為,日本近代經濟上的成功正是高識字率與教育水準提高的結果。二戰(zhàn)以后,日本朝野上下一直在討論一個話題:教育投資論。這種理論認為,不應該把教育開支看作消費,而應視為投資。這種思想深刻影響了一代日本政府的決策和父母的教育觀,全社會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高潮。正是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涌現(xiàn)出了一批頗具影響的教育家。多湖輝就是其中的一位。作為一名日本杰出的教育家,多湖輝教授對兒童心理和腦力開發(fā)研究造詣頗深。與許多以理論見長的學者不一樣,多湖輝的教育思想更具實踐性,直指兒童教育的具體實際問題,并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多湖輝曾經擔任過大學附屬小學的校長,這使他有機會接觸許多小學生,并開始考察圍繞現(xiàn)代兒童的社會環(huán)境及家庭環(huán)境問題。在這期間他開始重新考慮,究竟什么是教育?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關鍵場所,是否真正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多湖輝認為增強孩子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不僅要了解孩子獨特的心理動態(tài),而且應該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特征,不斷地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每一個做父母的對子女的培養(yǎng)和教育都十分用心,為了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他們甘愿不辭辛勞,費盡心血。但是往往并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孩子的父母沒有以一個實踐者的心態(tài)來教育孩子,他們既缺乏教育的具體行動,又缺乏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多湖輝教授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周一次做客廣播節(jié)目《育兒問答》,在節(jié)目中,他與父母和孩子進行了廣泛的溝通,了解到了許多在日常生活和現(xiàn)實社會中,孤立孩子、扼殺其應有才能的父母們的種種表現(xiàn)。他為節(jié)目準備了許多資料,并且以這些資料為素材,完成了一系列兒童教育書籍的寫作。多湖輝是多產作家,其著作暢銷長久不衰,作品語言通俗易懂,對各種問題均能深入淺出,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行之有效,因此,他的大名在日本家喻戶曉。這些著作包括《母愛促進身心健康》、《如何開發(fā)孩子的能力》、《管教孩子的技巧》、《使孩子聰明的心理戰(zhàn)術》、《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方法談》、《學習指導法》、《孩子的心理規(guī)律》、《責備孩子的方略》等等。他的著作從胎兒到小學生教育,從教育心理學到具體的教育行為,方方面面都詳細論及,可謂是“兒童教育的百科全書”,很有參考價值。在一系列著作中,多湖輝強調,胎教是新事物,胎兒的靈性與母體息息相通。母親的生活習慣、飲食、健康、情緒對胎兒的健康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母親切不可掉以輕心。胎動是胎兒向母親發(fā)出的各種信號,母親不可不知。遺傳對人的智力有很大影響,但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更大,即使先天不足,只要教育及時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樣可以使智力得以不斷的提高。母親是嬰、幼兒的啟蒙老師和引路人,責任十分重大。一般的母親對“育”能盡到責任,但對“教”的認識卻往往不足。常言道“人看從小”、“3歲看大,7歲看老”,說明幼兒期的教育極其重要。幼兒的可塑性很大,問題在于怎樣去塑造。對3歲前的教育等閑視之,是父母的一大失誤。多湖輝的教育思想以淺顯和實用深得廣大讀者的喜愛,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4、《森林報》作者:維·比安基比安基1894~1959是前蘇聯(lián)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和生物學家。1924~1925年,比安基主持《新魯濱孫》雜志,在該雜志開辟描寫森林生活的專欄,這就是《森林報》的雛形。1927年,《森林報》結集出版,到1961年時已再版10次,每次都增加了一些新內容?!渡謭蟆肥且徊績和职倏迫珪坏珒热萦腥?,編寫方式也極其新穎。全書據(jù)月報形式編排,每月一期,共分為春夏秋冬四冊,每冊書都按照獨特的“森林歷”編排,把3月21日看做春天的開始。在閱讀《森林報》之前,你很難相信,在一年之中,森林里竟會發(fā)生那么多激動人心的新聞:3月,禿鼻烏鴉從南方飛回來,揭開森林之春的序幕。4月,候鳥回歸,蝰蛇在太陽下曬日光浴,鼯鼠樹葉般地在空中飄飛。5月,動物們在森林里召開音樂會,秧雞從遙遠的非洲徒步返鄉(xiāng)。6月,花草開始貯存太陽的生命力,鳥兒忙著筑巢和下蛋。7月,鳥兒開始哺育后代,草莓和黑莓漸漸成熟。8月,幼鳥開始學飛,蜘蛛帶著細絲在空中飛翔。9月,候鳥悄然遠行,槭樹的翅果在風中尋找歸宿。10月,西風開始采集樹葉,松鼠把蘑菇穿在松樹枝上,當做冬天的點心。11月,秋天到來。12月,無數(shù)尸體被積雪掩埋。1月,一切都被白雪覆蓋。2月,當禿鼻烏鴉再次出現(xiàn),新年又將從頭再來。森林中最為驚心動魄的故事,當屬云杉、白樺與白楊之間的“三國演義”。4月,云杉國派出滑翔機般的種子,讓它們空降到一處林間空地,企圖占領這片“新大陸”。5月,野草大軍侵入這片空地,用草根把多數(shù)小云杉在地下活活勒死。此時,白楊國派出白色獨腳小傘兵,準備發(fā)動奇襲。不久,白樺國的種子也坐著小滑翔機趕過來,參加三國大戰(zhàn)。第二年春天,白楊國和樺樹國聯(lián)手對敵,令云杉國大傷元氣。后來,白楊國和樺樹國開始互相傾軋,這才給了云杉國一線可乘之機。三十年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徹底形成。一百年后,云杉國憑著悠長的后勁滅掉異國,一統(tǒng)江山。除了動植物故事,《森林報》中還提供了大量觀察和研究自然的方法,同時配上伏·庫爾多夫繪制的精美插圖,幫助小讀者們學習和記憶。為了讓讀者鞏固這些知識,書中附錄了許多有趣的問答題。比如:什么昆蟲把耳朵生在腿上?什么鳥的叫聲跟狗差不多?青草何時會變成天藍色?癩蛤蟆冬天吃什么?讀完這本妙趣橫生的自然之書,你不但會從中找到答案,還能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知識,懂得熱愛自然和生活,為保護自然盡心盡力。5、《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作者:艾薩克-牛頓爵士《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科學著作,它在物理學、數(shù)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寫作方式上,牛頓遵循古希臘的公理化模式,從定義、定律公理出發(fā),導出命題;對具體的問題如月球的運動,他把從理論導出的結果和觀察結果相比較。全書共分五部分,首先“定義”,這一部分給出了物質的量、時間、空間、向心力等的定義。第二部分是“公理或運動的定律”,包括著名的運動三定律。接下來的內容分為三卷。前兩卷的標題一樣,都是“論物體的運動”。第一卷研究在無阻力的自由空間中物體的運動,許多命題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軌道、速度、運動時間等,以及由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確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給定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流體力學以及波動理論。壓卷之作的第三卷是標題是“論宇宙的系統(tǒng)”。由第一卷的結果及天文觀測牛頓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并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狀,解釋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運動,確定彗星的軌道。本卷中的“研究哲學的規(guī)則”及“總釋”對哲學和神學影響很大。《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無論從科學史還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都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在科學的歷史上,《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所及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在其后的300年時間里一再取得豐碩成果。從科學研究內部來看,《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示范了一種現(xiàn)代科學理論體系的樣板,包括理論體系結構、研究方法和研究態(tài)度、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此外,《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及其作者與同時代著名人物的互動關系也是科學史研究和其它學術史研究中經久不息的話題。當時英國皇家學會要出版這部書,但是湊不出適當款子,而皇家學會的干事胡克則聲稱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是他首先發(fā)現(xiàn)的,愛德蒙·哈雷出于氣憤,提議牛頓寫了這本書,并由他自費出版了牛頓的書,于1687年7月《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拉丁文版問世。1713年出第2版,1725年出第3版。1729年由莫特將其譯成英文付印,就是現(xiàn)在所見流行的英文本。各版均由牛頓本人作了增訂,并加序言。后世有多種文字的譯本,中譯本出版于1931年。該書的宗旨在于從各種運動現(xiàn)象探究自然力,再用這些力說明各種自然現(xiàn)象。全書共分四個部分。開頭和第一篇介紹了力學的基本運動三定律與基本的力學量;其中質量的概念是由牛頓首先提出及定義的,但牛頓當時稱其為“物質的量”,這一名稱后來被另一個物理量使用。第二篇中,討論了物體在阻尼介質中的運動,提出阻力大小與物體速度的一次及二次方成正比的公式。還研究了氣體的彈性和可壓縮性,以及空氣中的聲速等問題,這為牛頓提供了一個展示他數(shù)學技巧的舞臺。第三篇題目為宇宙體系,討論了太陽系的行星、行星的衛(wèi)星和彗星的運行,以及海洋潮汐的產生,涉及到多體問題中的攝動。牛頓并沒有聲稱自己要構造一個體系。牛頓在《自然哲學之數(shù)學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一開始就指出,他要「致力于發(fā)展與哲學相關的數(shù)學」,這本書是幾何學與力學的結合,是一種「理性的力學」,一種「精確地提出問題并加以演示的科學,旨在研究某種力所產生的運動,以及某種運動所需要的力。他的任務是“由動現(xiàn)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這些力去推演其它的運動現(xiàn)象”。然而牛頓實際上是構造了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宏偉的體系,他所說的力,主要是重力,我們今天稱之為引力,或萬有引力,以及由重力所衍生出來的摩擦力、阻力和海洋的潮汐力等,而運動則包括落體、拋體、球體滾動、單擺與復擺、流體、行星自轉與公轉、回歸點、軌道章動等,簡而言之,包括當時已知的一切運動形式和現(xiàn)象。也就是說,牛頓是要用統(tǒng)一的力學原因去解釋從地面物體到天體的所有運動和現(xiàn)象。在結構上,《自然哲學之數(shù)學原理》是一種標準的公理化體系,它從最基本的定義和公理出發(fā),「在第一編和第二編中推導出若干普適命題」,其中第一編題為“物體的運動”為全書的討論做了數(shù)學工具上的準備,把各種運動形式加以分類,詳細考察每一種運動形式與力的關系;第二編討論“物體在阻滯介質中的運動”,近一步考察了各種形式阻力對運動的影響,討論地面上各種實際存在的力與運動的情況。在第三編中“示范了把它們應用于宇宙體系,用前兩編中數(shù)學證明的命題由天文現(xiàn)象推演出使物體傾向于太陽和行星的重力,再運用其他的數(shù)學命題由這些力推算出行星、彗星、月球和海洋的運動”。在全書的最后牛頓寫下了一段著名的「總釋」,集中表述了牛頓對于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本原因——萬有引力以及我們的宇宙為什是一個這樣的優(yōu)美的體系的總原因的看法,集中表達了他對于上帝的存在和本質的見解.在寫作手法上,牛頓是個神情十分專注的人,他在搭建自己的體系時,雖然仿照歐幾里德Euclid的《幾何原本》,但他從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是解釋自然現(xiàn)象,沒有把自己迷失在純粹形式化的推理中。他是極為出色的數(shù)學家,在數(shù)學上有一系列一流的發(fā)明,但他嚴格地把數(shù)學當做工具,只是在有需要時才帶領讀者稍微作一點數(shù)學上的遠足。另一方面,牛頓也絲毫沒有沈醉于純粹的哲學思辯,在《自然哲學之數(shù)學原理》中所有的命題都來自于現(xiàn)實世界,或是數(shù)學的,或是天文學的,或是物理學的,即牛頓所理解的自然哲學的?!蹲匀徽軐W之數(shù)學原理》中全部的論述都以命題形式給出,每一個命題都給出證明或求解,所有的求證求解都是完全數(shù)學化的,必要時附加推論,而每一個推論又都有證明或求解。只是在牛頓認為某個問題在哲學上有特殊意義時,他才加上一個附注,對問題加以解釋或進一步推廣。全書貫穿了牛頓和萊布尼茲分別獨立發(fā)明的數(shù)學方法——微積分,不過牛頓稱其為“流數(shù)”,這是牛頓的成就之一。它在科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它標志著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牛頓在世時共發(fā)表了三個版本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分別在1687年、1713年及1726年發(fā)表,都是拉丁文版本。牛頓去世后的第一個英文譯本是由第三版翻譯而來,出版于1729年,譯者是莫特Andrew Motte。在1802年,又出現(xiàn)了根據(jù)《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第一版翻譯的英文譯本。1930年,美國學者、科學史家卡約里Florian Caiofi在莫特的英譯本基礎上用現(xiàn)代英文校訂出版,成為20世紀里讀者群最大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標準版本。60年代初,美國科學史家科恩Cohen和法國科學史家科瓦雷A1exander Koyré合作,根據(jù)比莫特譯本更早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第一版的英譯本,也推出了《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的現(xiàn)代英文版。在科學史上,《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劃時代的巨著,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所及,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并在其后300年里一再取得豐碩成果。 就人類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國工業(yè)革命,在法國誘發(fā)了啟蒙運動和大革命,在社會生產力和基本社會制度兩方面都有直接而豐富的成果。迄今為止,還沒有第二個重要的科學和學術理論,取得過如此之大的成就.《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達到的理論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后也不多見。愛因斯坦Einstein說過:「至今還沒有可能用一個同樣無所不包的統(tǒng)一概念,來代替牛頓的關于宇宙的統(tǒng)一概念。而要是沒有牛頓的明晰的體系,我們到現(xiàn)在為止所取得的收獲就會成為不可能。」實際上,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中討論的問題及其處理問題的方法,至今仍是大學數(shù)理專業(yè)中教授的內容,而其它專業(yè)的學生學到的關于物理學、數(shù)學和天文學的知識,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沒有達到《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的境界。凡此種種,都決定了《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這部著作的永恒價值。雖然此書已經出版了幾百年了,當時其中的科學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值得一讀!6、《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作者:史蒂芬·威廉·霍金爵士這本書是霍金的代表作。作者想象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yōu)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fā)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40種語言。在這本書中,霍金將試圖勾勒出我們心目中的宇宙歷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第一講里,他將簡要地回顧過去關于宇宙的構想,并說明我們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圖像的。這或許可以稱之為宇宙史的歷史。第二講將解釋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種引力理論為什么會都得出這樣的結論——宇宙不可能是靜態(tài)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脹,或是收縮。而這又意味著,在前200億年到前100億年之間,必定有某一時刻,那時宇宙的密度為無窮大,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大爆炸。它可能就是宇宙的開端。第三講將談談黑洞。黑洞是當某個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體,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縮塌陷并緊縮時形成的。根據(j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任何蠢得掉進黑洞的傻瓜都會永遠消失,他們將無法再逃出黑洞。而有關他們的歷史,則將到達一個奇點,一個痛苦的終點。不過,廣義相對論是經典理論——也就是說,它沒有考慮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第四講將講述量子力學如何允許能量從黑洞泄漏出來。黑洞并不像人們所描繪的那樣黑。第五講將把量子力學思想應用于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這就得出了這樣的設想:時空可能在范圍上有限,但沒有邊緣。這或許類似于地球表面,但它多了兩維。第六講將說明這個新的邊界條件如何能解釋這個問題:盡管物理學定律是時間對稱的,但過去與未來為什么如此大不相同?最后,第七講將講述我們正如何試圖找尋一種統(tǒng)一的理論,它能把量子力學、引力以及物理學中其他所有相互作用都包容在內。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真正理解了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雖然此書你不一定看的懂,但絕對有永恒的收藏價值!
有用 0 無用 0 我要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