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閃光指數(shù)&47;閃光距離)啥意思

更新時間:2016-03-27本文內(nèi)容轉(zhuǎn)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
LZ說錯了,是鏡頭光圈系數(shù)=閃光指數(shù)/閃光距離凡用過閃光燈的人都會明白,閃光燈不能照亮全世界,任何閃光燈的輸出光量及射程都有極限,不過閃光燈規(guī)格繁多,輸出光量有別,要了解甚什么別的閃光燈適合自己,答案就在 GN(Guide Number,閃光指數(shù))。 從光圈與距離看GN GN常見于用來表示于閃光燈的型號,如Canon 580EX II、Sony HVL-FM58A等,他們的GN都是58。閃光燈的GN越高,代表其輸出功率越大,可照射的距離越遠。不過要留意GN并不完全代表著閃燈的輸出功率,“輸出功率”是指閃燈的最大輸出光量值,是一個固定值;而“閃光指數(shù)”則會隨著感光度或閃光燈的焦距而改變。例如A及B兩支閃光燈,廠方標示的GN同樣是40,不過A是在35mm焦距計算的,而B是在85mm焦距計算的,那么A實際上擁有更高的輸出功率。 在沒有TTL閃光燈的年代,要使用閃光燈獲得正確的曝光需要用GN計數(shù)的,其公式如下∶ 閃光指數(shù)/閃光距離 = 鏡頭光圈值 假設閃光指數(shù)是GN40、閃燈與被攝主體的距離是5米,那么我們就需要將光圈設定于40/5 = f/8了。 如果我們知道閃光燈GN以及鏡頭的光圈,那么我們也可以計算出照射距離,其公式如下∶ 閃光指數(shù)/鏡頭光圈值 = 閃光距離 例如閃光燈為GN40,在ISO 100、光圈f/8的設定下,最遠可以照射到 5米(40/8)。再遠的話,被攝體就會曝光不足。 如需照得更遠,可以加大光圈,或?qū)SO提高。如光圈加大至f/4,GN40的有效范圍就能增加到10米(40/4 = 10)。 大家發(fā)現(xiàn),如果主體距離增加一倍的話,光圈需要增加2級才能夠補償(f/8>f/5.6>f/4)。同樣道理,如果想維持景深,保持光圈在f/8的話,如要提高ISO來獲得足夠曝光,則是由100>200>400,也是2級,才能補償距離增加一倍的影響。 假設輸出光量保持不變,就會出現(xiàn)受光量越遠越弱的情況,2倍距離就會變?yōu)?/2×1/2 = 1/4受光量,3倍距離就會變?yōu)?1/3×1/3 = 1/9受光量,如此類推。 簡易點說,這是因為距離增加1倍(2X),光線散開面積會增加4倍,所以當改變距離而輸出光量相同的話,實際受光會被攤薄,光線到達對象時就只有1/4光量。所以調(diào)整光圈時就要加2級,或?qū)⒏泄舛燃?級才能補充4倍的入光量,達到正常曝光。因此我們明白到距離增加,散射面積增加,閃光強度就會相對下降,形成一個反比例關系。 所以選擇閃光燈時,要注意每支閃光燈提供的數(shù)據(jù),最大指數(shù)有時只反映最長焦段的輸出光量,例如規(guī)格為“ISO 100/105mm/GN58”,即只在焦距為105mm才能提供GN58的光量。如果焦距縮短,角度加闊,GN指數(shù)就會相應下調(diào)。好像尼康 SB800規(guī)格就說明105mm為GN56;35mm為 GN38,正是因為35mm的散射面積比105mm焦段大所致。 有一點要注意,以GN計算閃光燈照射有效距離,僅在直射對象時才有參考價值,如果要反射天花或反光板,GN對攝影的參考作用就較少。但肯定的是由于反射后的散射面積擴充,加上反射面本身亦會或多或少吸收部分光能,有效射程一定會大幅縮短。
有用 0 無用 0 我要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