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雷帽是名叫‘貝雷’的人發(fā)明的嗎

更新時間:2016-05-08本文內(nèi)容轉(zhuǎn)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
不是。。 貝雷帽是法國的特產(chǎn),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五中世紀。法國西南部比利牛斯地區(qū),舊時稱加斯科尼省。那里有許多牧羊人,很有個性。據(jù)說加斯科尼人喜歡吹牛說大話,生活不拘小節(jié),衣服穿臟了,反過來接著穿幾天。所以現(xiàn)在法國人要說“加斯科尼式洗衣服”,就是說把衣服反穿。就是這些不拘小節(jié)的加斯科尼人最早用棕色羊毛編織出了圓形的無沿軟帽,用來遮陽擋雨。由于帽子四面渾圓,沒有帽檐,戴在頭上風也刮不下來。干活累了,幾個牧羊人摘下帽子擦擦汗,放在地下當坐墊,海闊天空侃侃而談。加斯科尼人還喜歡用貝雷帽在頭上的位置表達不同的信息。如果把帽子方方正正地戴在頭上,意思是說“嗨!嚴肅點,別小看了我”;如果把帽子壓低到眉毛的位置,那就是有點疑神疑鬼,對別人不大信任;如果歪戴帽子,則表示滿不在乎,好漢做事好漢當?shù)囊环N氣概。 加斯科尼人發(fā)明的貝雷帽首先被鄰近的巴斯克人接受。巴斯克地區(qū)在法國和西班牙交界處,比加斯科尼地區(qū)開放。來到巴斯克的旅行者發(fā)現(xiàn)了這種奇特的帽子,稱之為“巴斯克貝雷帽”,把它們帶到了法國其他地區(qū),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時尚。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無論是牧羊人還是農(nóng)民、工人乃至男女學生都喜歡戴貝雷帽。法國軍隊也裝備了貝雷帽。于是,貝雷帽與面包、葡萄酒、香水一樣成了法國和法國人象征。在二戰(zhàn)德國占領(lǐng)時期,許多法國老百姓特意以戴貝雷帽來表示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jié)。時過境遷,戰(zhàn)后出生的法國青年人追逐新的時尚,不再青睞傳統(tǒng)的貝雷帽。進入七、八十年代以來,法國城鎮(zhèn)的大街上依然可以看見膈肢窩下夾根長面包回家的行人,但是戴貝雷帽的“標準法國人”已經(jīng)是鳳毛麟角了。冷戰(zhàn)結(jié)束,法國軍隊減員加上取消義務兵役制,更減少了對貝雷帽的需求。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法國還有三十多家專業(yè)貝雷帽生產(chǎn)廠家,如今只在大西洋—比利牛斯省剩下兩家。其中一家企業(yè)的老板還專門設立了一個“貝雷帽博物館”,搜集了有關(guān)貝雷帽的珍貴資料和文物,向懷舊的旅游者介紹貝雷帽的興衰。 九十年代末,歐洲流行“格瓦拉”熱,法國也不例外。這位古巴傳奇英雄,有一張流行很廣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切·格瓦拉,嘴里叼著雪茄,頭戴貝雷帽,真是“酷”極了,成為很多法國少男少女崇拜的偶像。1998年古巴革命45周年紀念,古巴向法國人訂購了十萬頂貝雷帽,又給制貝雷帽的企業(yè)打了強心針。事有湊巧,那一陣子趕上白宮前實習生萊溫斯基鬧出“拉鏈門”事件,電視里反復播出的萊溫斯基與克林頓熱情擁抱的那個鏡頭里,萊溫斯基穿著深色套裝,頭上也戴一頂貝雷帽。英雄加美女,似乎給貝雷帽命運帶來了新契機,它的價值逐漸重新被法國人所發(fā)現(xiàn)。貝雷帽的顏色也不再是單一的黑色或深藍色,時裝設計師也運用多彩的貝雷帽給時裝和女模特點綴。 除了實用和時尚的價值,貝雷帽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用處。那就是可以當作體育比賽的器具,把貝雷帽當飛盤投擲。投擲時向前方三步?jīng)_跳,然后手腕一抖,貝雷帽急旋飛出,好象是正式體育比賽中的鐵餅一般。目前投擲貝雷帽的世界紀錄是42米,有興趣的讀者朋友不妨試著練一練。如果自覺著有潛力,還可以到法國南部的阿爾代什省參加每年七月最后一個星期天舉行的貝雷帽大賽,和法國的好手比試比試。
有用 0 無用 0 我要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