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旅游歷史名勝古跡?
太原旅游資源豐富,悠久的歷史給太原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較為著名的有晉祠、天龍山石窟、永祚寺、純陽宮、崇善寺、竇大夫祠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
山西太原市名勝、古跡
太原市
狄村,唐初武則天時名相狄人杰的故鄉(xiāng)。
清真古寺 在太原市解放路南段東側(cè)。建于唐貞元年間 (785-805),現(xiàn)存為明代遺構(gòu)。門前牌樓一座,黃匾“清真古寺”。殿內(nèi)為阿拉伯式裝飾,彩繪施瀝粉貼金,富麗堂皇。周圍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可蘭經(jīng)》第29、30本中經(jīng)文數(shù)段,雕刻精細工整。左右碑亭對峙,亭內(nèi)碑刻為宋黃庭堅草書,元趙孟頫和清初傅青主觀后題銘。 還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題。
純陽宮 在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又稱呂祖廟。創(chuàng)建年代無考。明萬歷二十五年 (1597年),晉藩王朱新?lián)P對宮內(nèi)重新規(guī)劃,規(guī)??涨?。清嘉慶年間 (1796-1820) 增筑后院巍閣3層,景觀宜人。該院整個建筑布局,類似八卦形式,為國內(nèi)少見。
崇善寺 在太原市東南隅。創(chuàng)建于唐。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 朱元璋三子晉恭王朱棡為薦其母高皇后,就該寺舊址大事擴建,南北長550余米,東西寬250余米,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寺內(nèi)大雄寶殿居中,面寬9間,高達30余米。殿堂樓閣、亭臺廊廡數(shù)近千間。清同治三年 (1864年) 大部建筑毀于火?,F(xiàn)存崇善寺的局部,包括山門、鐘樓、東西兩廂和大悲殿,亦自成格局。殿內(nèi)神臺上供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及千缽文殊和普賢三尊巨像,像高8.5米。殿宇和塑像,都為明初遺物。門前鐵獅一對,明洪武時 (1368-1398) 鑄造,為明代獅獸中的佳作。
雙塔寺 在太原市東南郊郝莊村南。明萬歷三十六年 (1608年) 高僧福登奉敕建造?,F(xiàn)存寺內(nèi)主要建筑,全為磚構(gòu)。八角十三級,高54.7米。塔內(nèi)有階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志。寺內(nèi)牡丹遍地,傳為明代所植。
開化寺連理塔 在太原市西南17公里蒙山腳下。寺建于北齊天保二年 (551年),依山崖雕造佛像,高約60多米,規(guī)模宏偉,與龍山童子寺齊名。隋仁壽元年 (601年),建高大佛閣,改稱凈名寺。唐高祖和高宗都曾到此瞻仰,復改名開化。五代后晉開運二年 (945年) 北平五劉知遠重建大閣5層,130間。北宋淳化元年 (990年) 又建釋迦、如來二磚塔。既有唐代古樸遺風,又有宋代精細刻法,是唐到宋的一種過渡形式。
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石窟開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 (1234年) 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F(xiàn)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8龕。各龕雕像數(shù)額不等,共40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樸實,衣著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shù)風格截然不同。
童子寺燃燈塔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龍山上。寺為北齊天保七年 (556年) 僧宏禮禪師創(chuàng)建。北齊文宣帝高洋曾登寺俯瞰并州 (今太原) 城景。金天輔元年 (1117年) 寺毀于兵火,明嘉靖元年 (1522年) 重建。寺內(nèi)建筑及其石雕佛像早已不存。寺前有燃燈石塔,高4.12米。雖歷經(jīng)1400多年風雨,依然如故,是我國已知最古的燃燈石塔。
太山寺 在太原市西南23公里風峪溝北。四周叢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隱其間,非登臨不易得見。始建于唐景云元年 (710年)。原為道教廟宇,名昊天祠,明初始改為佛寺。為附近佛寺之首。
晉祠* 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甕山下晉水發(fā)源處。始建于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后人因以命祠名。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度,清澈見底。祠內(nèi)貞觀寶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寫的御碑《晉祠之銘并序》。祠內(nèi)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側(cè),隋槐在關(guān)帝廟內(nèi),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郁郁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對越牌樓
魚沼飛梁 在晉祠圣母殿前。魚沼為晉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橋曰飛梁,亦稱板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因形持殊,在我國橋梁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橋東月臺上有鐵獅一對,神態(tài)勇猛,造型逼真,鑄于北宋政和八年 (1118年)。
金人臺 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橋正西。古稱蓮花臺。因臺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臺正方形,四周砌欄板,正中設(shè)琉璃焚帛爐,高約4米。祠為晉水源頭,故鎮(zhèn)以金神,為防水患。
宋鑄鐵人
晉水源流 在晉祠內(nèi)。源流為難老泉,秒流量1.8立方米。源上建水母樓?,F(xiàn)灌溉稻田4萬畝,水勢清澈晶瑩,水溫保持17度,常年不息。唐代詩人李白《詠晉祠》詩中有:“晉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龍鱗沙草綠”。
圣母殿 在晉祠中軸線末端。前臨魚沼,后擁危峰雄偉壯觀。四周圍,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構(gòu)建筑之一。殿內(nèi)采用減柱造,擴大了空間。是國內(nèi)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內(nèi)有宋代彩塑43尊。姿態(tài)自然神情各異,塑工高超,是我國宋塑中的精品。
晉祠之銘并序碑 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nèi)。唐太宗撰文并書。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厚27厘米。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后到此酬謝叔虞神恩,銘文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國策略,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其鞏固唐皇室政權(quán)。全文1203字,行書體,勁秀挺拔,頗有王右軍書意。刻工洗煉,是僅次于《蘭亭序》法帖的杰作,可謂行書楷模。
奉圣寺 在太原市西南郊晉祠南側(cè)。全稱十方奉圣禪寺。原為唐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唐武德五年 (622年) 建為寺,今已殘壞。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塔建于隋開皇年間 (581-600),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 重建。八角七級,高30余米,登塔遠眺,晉汾景色盡收眼底。
豫讓橋 在太原市西南24公里赤橋村。橋上勾欄圍護,橋下晉水常流。春秋末期,晉卿智伯瑤為奪取趙家采地,決晉水以灌晉陽 (今太原),兵敗被誅。家臣豫讓為報仇謀刺未成,又漆身毀容,吞炭變啞,趁趙襄子游晉祠之際,懷利刃伏于祠北里許橋下,趙至馬驚仍未刺成。趙執(zhí)豫讓欲殺,豫讓曰:“忠臣不憂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善。愿請君之衣而擊之,則雖死無怨矣!”趙伶其義,脫下錦袍,豫讓擊袍三劍而自剄。后人以豫讓血流橋下,因名赤橋,亦稱豫讓橋。
天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山頭龍王石洞泉水蕩漾。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東峰8窟,西峰13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15窟。石雕體態(tài)生動,刀法洗煉,具有豐富的質(zhì)感。宋代改名圣壽寺,寺宇已毀。寺前蟠龍古松蒼翠蔽日。
大佛寺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又稱凈因寺。東臨汾水,古柏參天。據(jù)考證,寺始建于北齊,金泰和五年 (1205年) 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F(xiàn)存除垂帶下端兩軀石獅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遺物。各殿塑像清代曾予裝繪,已失明塑風格。寺址兩側(cè)明嘉靖二十年 (1541年) 依山崖筑有重檐歇山式樓閣一座,供一佛二菩薩,佛高9米,結(jié)跏趺坐?!巴撂霉职亍币酁樘痪?。
竇大夫祠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上蘭村、汾河峽谷左側(cè)。祠內(nèi)古柏蒼翠。晉國大夫竇犨封地太原,曾開渠興利,后人在此立祠祀奉。歷代都留有碑記?,F(xiàn)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是元至正三年 (1343年) 重建,局部還保留宋金時期風格。其中獻亭甚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結(jié)構(gòu)簡練而嚴謹,為金元建筑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蒼崖下涌出,水溫較低,人稱“寒泉”。“烈石寒泉”為太原名勝之一。
多福寺 在太原市西北24公里崛山之巔。山勢陡峻,松柏遍野。為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寺在山頂小峪之中,極富古剎風趣。寺始建于唐貞元二年 (786年)。唐人李克用、李存勖 (后唐莊宗)父子曾到此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于兵火,明洪武年間 (1368-1398) 重建,后又多次重修。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gòu)。寺旁小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讀書處。
山西太原市名勝、古跡
太原市
狄村,唐初武則天時名相狄人杰的故鄉(xiāng)。
清真古寺 在太原市解放路南段東側(cè)。建于唐貞元年間 (785-805),現(xiàn)存為明代遺構(gòu)。門前牌樓一座,黃匾“清真古寺”。殿內(nèi)為阿拉伯式裝飾,彩繪施瀝粉貼金,富麗堂皇。周圍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可蘭經(jīng)》第29、30本中經(jīng)文數(shù)段,雕刻精細工整。左右碑亭對峙,亭內(nèi)碑刻為宋黃庭堅草書,元趙孟頫和清初傅青主觀后題銘。 還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題。
純陽宮 在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又稱呂祖廟。創(chuàng)建年代無考。明萬歷二十五年 (1597年),晉藩王朱新?lián)P對宮內(nèi)重新規(guī)劃,規(guī)??涨?。清嘉慶年間 (1796-1820) 增筑后院巍閣3層,景觀宜人。該院整個建筑布局,類似八卦形式,為國內(nèi)少見。
崇善寺 在太原市東南隅。創(chuàng)建于唐。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 朱元璋三子晉恭王朱棡為薦其母高皇后,就該寺舊址大事擴建,南北長550余米,東西寬250余米,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寺內(nèi)大雄寶殿居中,面寬9間,高達30余米。殿堂樓閣、亭臺廊廡數(shù)近千間。清同治三年 (1864年) 大部建筑毀于火?,F(xiàn)存崇善寺的局部,包括山門、鐘樓、東西兩廂和大悲殿,亦自成格局。殿內(nèi)神臺上供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及千缽文殊和普賢三尊巨像,像高8.5米。殿宇和塑像,都為明初遺物。門前鐵獅一對,明洪武時 (1368-1398) 鑄造,為明代獅獸中的佳作。
雙塔寺 在太原市東南郊郝莊村南。明萬歷三十六年 (1608年) 高僧福登奉敕建造?,F(xiàn)存寺內(nèi)主要建筑,全為磚構(gòu)。八角十三級,高54.7米。塔內(nèi)有階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志。寺內(nèi)牡丹遍地,傳為明代所植。
開化寺連理塔 在太原市西南17公里蒙山腳下。寺建于北齊天保二年 (551年),依山崖雕造佛像,高約60多米,規(guī)模宏偉,與龍山童子寺齊名。隋仁壽元年 (601年),建高大佛閣,改稱凈名寺。唐高祖和高宗都曾到此瞻仰,復改名開化。五代后晉開運二年 (945年) 北平五劉知遠重建大閣5層,130間。北宋淳化元年 (990年) 又建釋迦、如來二磚塔。既有唐代古樸遺風,又有宋代精細刻法,是唐到宋的一種過渡形式。
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石窟開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 (1234年) 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F(xiàn)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8龕。各龕雕像數(shù)額不等,共40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樸實,衣著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shù)風格截然不同。
童子寺燃燈塔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龍山上。寺為北齊天保七年 (556年) 僧宏禮禪師創(chuàng)建。北齊文宣帝高洋曾登寺俯瞰并州 (今太原) 城景。金天輔元年 (1117年) 寺毀于兵火,明嘉靖元年 (1522年) 重建。寺內(nèi)建筑及其石雕佛像早已不存。寺前有燃燈石塔,高4.12米。雖歷經(jīng)1400多年風雨,依然如故,是我國已知最古的燃燈石塔。
太山寺 在太原市西南23公里風峪溝北。四周叢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隱其間,非登臨不易得見。始建于唐景云元年 (710年)。原為道教廟宇,名昊天祠,明初始改為佛寺。為附近佛寺之首。
晉祠* 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甕山下晉水發(fā)源處。始建于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后人因以命祠名。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度,清澈見底。祠內(nèi)貞觀寶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寫的御碑《晉祠之銘并序》。祠內(nèi)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側(cè),隋槐在關(guān)帝廟內(nèi),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郁郁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對越牌樓
魚沼飛梁 在晉祠圣母殿前。魚沼為晉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橋曰飛梁,亦稱板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因形持殊,在我國橋梁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橋東月臺上有鐵獅一對,神態(tài)勇猛,造型逼真,鑄于北宋政和八年 (1118年)。
金人臺 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橋正西。古稱蓮花臺。因臺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臺正方形,四周砌欄板,正中設(shè)琉璃焚帛爐,高約4米。祠為晉水源頭,故鎮(zhèn)以金神,為防水患。
宋鑄鐵人
晉水源流 在晉祠內(nèi)。源流為難老泉,秒流量1.8立方米。源上建水母樓?,F(xiàn)灌溉稻田4萬畝,水勢清澈晶瑩,水溫保持17度,常年不息。唐代詩人李白《詠晉祠》詩中有:“晉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龍鱗沙草綠”。
圣母殿 在晉祠中軸線末端。前臨魚沼,后擁危峰雄偉壯觀。四周圍,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構(gòu)建筑之一。殿內(nèi)采用減柱造,擴大了空間。是國內(nèi)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內(nèi)有宋代彩塑43尊。姿態(tài)自然神情各異,塑工高超,是我國宋塑中的精品。
晉祠之銘并序碑 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nèi)。唐太宗撰文并書。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厚27厘米。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后到此酬謝叔虞神恩,銘文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國策略,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其鞏固唐皇室政權(quán)。全文1203字,行書體,勁秀挺拔,頗有王右軍書意。刻工洗煉,是僅次于《蘭亭序》法帖的杰作,可謂行書楷模。
奉圣寺 在太原市西南郊晉祠南側(cè)。全稱十方奉圣禪寺。原為唐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唐武德五年 (622年) 建為寺,今已殘壞。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塔建于隋開皇年間 (581-600),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 重建。八角七級,高30余米,登塔遠眺,晉汾景色盡收眼底。
豫讓橋 在太原市西南24公里赤橋村。橋上勾欄圍護,橋下晉水常流。春秋末期,晉卿智伯瑤為奪取趙家采地,決晉水以灌晉陽 (今太原),兵敗被誅。家臣豫讓為報仇謀刺未成,又漆身毀容,吞炭變啞,趁趙襄子游晉祠之際,懷利刃伏于祠北里許橋下,趙至馬驚仍未刺成。趙執(zhí)豫讓欲殺,豫讓曰:“忠臣不憂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善。愿請君之衣而擊之,則雖死無怨矣!”趙伶其義,脫下錦袍,豫讓擊袍三劍而自剄。后人以豫讓血流橋下,因名赤橋,亦稱豫讓橋。
天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山頭龍王石洞泉水蕩漾。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東峰8窟,西峰13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15窟。石雕體態(tài)生動,刀法洗煉,具有豐富的質(zhì)感。宋代改名圣壽寺,寺宇已毀。寺前蟠龍古松蒼翠蔽日。
大佛寺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又稱凈因寺。東臨汾水,古柏參天。據(jù)考證,寺始建于北齊,金泰和五年 (1205年) 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F(xiàn)存除垂帶下端兩軀石獅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遺物。各殿塑像清代曾予裝繪,已失明塑風格。寺址兩側(cè)明嘉靖二十年 (1541年) 依山崖筑有重檐歇山式樓閣一座,供一佛二菩薩,佛高9米,結(jié)跏趺坐?!巴撂霉职亍币酁樘痪?。
竇大夫祠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上蘭村、汾河峽谷左側(cè)。祠內(nèi)古柏蒼翠。晉國大夫竇犨封地太原,曾開渠興利,后人在此立祠祀奉。歷代都留有碑記?,F(xiàn)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是元至正三年 (1343年) 重建,局部還保留宋金時期風格。其中獻亭甚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結(jié)構(gòu)簡練而嚴謹,為金元建筑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蒼崖下涌出,水溫較低,人稱“寒泉”。“烈石寒泉”為太原名勝之一。
多福寺 在太原市西北24公里崛山之巔。山勢陡峻,松柏遍野。為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寺在山頂小峪之中,極富古剎風趣。寺始建于唐貞元二年 (786年)。唐人李克用、李存勖 (后唐莊宗)父子曾到此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于兵火,明洪武年間 (1368-1398) 重建,后又多次重修。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gòu)。寺旁小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讀書處。
相關(guān)推薦
- 2016-06-28山西旅行社推薦的那個網(wǎng)站,山西旅游咨詢網(wǎng)怎樣啊,誰了解,幫下忙唄
- 2016-06-28山西游玩的好地方?有水最好不過了。
- 2016-06-28山西省一日游哪里好玩
- 2016-06-28太原旅游團
- 2016-06-28太原旅游職業(yè)學院什么時候才能把通知書發(fā)到我手里,我就是太原的,急呀!!
- 2016-06-28中國旅游日太原有什么活動
熱門搜索
- 2018-07-318月8號成都出發(fā)去色達,自駕游,有2個位置可以結(jié)伴
- 2018-07-31這地方熱嗎?莫干山不錯的,下渚湖怎樣熱不熱
- 2018-07-31兒童超過120m要買票嗎
- 2018-07-31準備去大理旅游三天,從昆明出發(fā) 求大神推薦路線
- 2018-07-31從廈大學生公寓到南普陀寺怎么走,要多長時間到?
- 2018-07-31問一哈從宜賓到濟南,怎么走最劃算